宁夏空管分局进近管制室强化见习管制员培训工作
这种本体诠释学观点,也可以说最早见之于《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儒家向来缺少神化的传统,至圣先师孔子始终只有人格,不具备神格,阴阳五行一类的宇宙观是汉儒后来附益上去的,比较容易解构。这是对传统儒学过分强调内在德行修养的纠正和补充。
当年牟氏写给蔡仁厚的信函,对蔡仁厚潜心学问数十年并获累累成果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体思考是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从本体来掌握整全,以达到完全性的要求。自我是孤立的个体,还是关系网的中心点?儒家是主张后者的,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与西方主张的狭隘的个人主义是不同的。他从来没有梦想过或幻想过要把儒学变成一枝独秀,即使是能够一枝独秀,他认为也是不健康的。从时间上来说,孔子跨越了2000多年,经过多次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儒学: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今天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融和型儒学。
他们并没有在基督教的原罪说与儒家的人性善之间作决断,相反巧妙地兼容了二者,这便是他们选取的荀子路线:承认人内在本性的善或不善不恶,而强调外在社会的恶性、原罪性。对话之儒——波士顿儒学 波士顿儒学是在美国波士顿形成的儒家研究学派,该名称在一开始被认为是一个善意的玩笑,但现在在学术界已经出现了波士顿儒学的说法。在《周本纪》中说后稷是帝喾元妃所生,在《秦本纪》中说秦人是颛顼的后代。
在《夏本纪》中说禹是黄帝的玄孙。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诗》云:‘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有学者对这类铭文内容进行了分类,认为它无非表达了人们三种普遍想法:第一种是表达人们对寿命永恒的企盼,第二种是表达人们对世间幸福的羡慕,第三种则表达了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一些基本观念[2](P223-226)建国后,湖南长沙、衡阳、湘乡、常德、零陵、益阳和澧县等地相继出土了汉代铭文铜镜二百余面,尤其是大量私人制作的姓氏镜如杜氏、张氏、李氏镜及其他青盖镜铭文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的民族观念,有学者认为,这也是东汉初期汉击匈奴、通西域、击西羌等战果在铜镜铭文中的直接反映[30](P.95)。
大一统民族观和国家观的深刻内涵在武帝的政治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考古资料特别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观念,那就是先后出土的大量铜镜铭文。
从这个角度而言,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正式确立和发展意义非凡。在《楚世家》中说楚人是颛顼的后代。【内容提要】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并将之发展成为非常适合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政治学说,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实现了先秦儒学从思想学说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转变,整个社会儒学化氛围越来越浓厚。这种记史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大一统的民族观,对中华古代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武帝晚年时期,随着北方匈奴远遁,东北朝鲜降附,西南夷请吏入朝[18](P.3170),西北平氐、羌,西征大宛、经营西域等重大举措卓有成效,汉朝基本实现了诸侯宾服,威振四夷……天下平均,合为一家[19](P.3206)的一统局面和四海宁谧的政治理想。陆贾不仅在理论上强调统治者治理天下当以仁义为本,应该做到附远宁近,怀来万邦[6](P.372),使天下之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7](P.375),而且在维护国家统一、调解民族矛盾的实际行动中也是一个身体力行者。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要想做到天下归于一,首先要求政治上一统于天子,因此董仲舒处处都极力强调尊君。
无论是从《史记》的篇章架构和理论体系,还是从《史记》的具体行文和思想内涵来看,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司马迁民族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对儒家传统大一统思想的拥护、继承和发挥,其伟大之处充分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四是为引领内乡、欲观中国者如大宛立传。
在文中,他盛赞儒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正如有学者所说: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内容大大超越了《公羊传》统一历法的意义,而被赋予了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统一,以及维护皇权等多方面的含义。
可以说,那些具有良好儒学修养的地方官员无不坚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无不坚信身正令行的为政之道,无不秉持儒家的教化思想,他们积极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这种类似于行政手段的方式在自上而下地传播儒学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陆贾以与高祖刘邦展开马上得天下和马上治天下的雄辩而著称于世,他借辩论之机向高祖大肆宣扬儒家的治世之道,要求高祖行仁义,法先圣[3](P.2699),明确提出表定六艺,以重儒术[4](P.383),可谓董仲舒之前赋予儒家思想崇高地位的第一人[5],后人亦称陆贾之《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武帝即位之初,东南边疆局势严峻,面对闽粤发兵围攻东瓯和南越,武帝毅然派兵解救,顺利解决了东南边疆问题,不仅为武帝征伐匈奴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坚定了武帝一统天下的信心和决心。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2](P.258)董仲舒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目标和要求来改造儒学的。[12](P.2523)毋庸置疑,董仲舒对大一统的深刻阐释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汉王朝若要实现天下一统的政治愿望,首先必须整合思想,举国上下应该保持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这个主张非常契合汉武帝的政治目标,因此董仲舒的许多观点深得武帝称赞。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进入专题: 大一统 传统民族观 。蛮夷徵令,是主上之操也。
[24](P.3116)孔子后学所到之处虽无法一一考证,但儒学开始从齐鲁之地向卫、陈、楚、西河甚至更远更广泛地区辐射和传播是毫无疑问的。此后,儒学被奉为历朝历代的官方哲学,直至清代,一直居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民族观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民族思想。
三是为为臣者如东越、朝鲜、西南夷立传。[21](P.3)《史记》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和《大宛列传》。
【关 键 词】董仲舒/儒学改造/大一统思想/传统民族观/天下观念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其独特的学说和主张在先秦时期成为民间的显学之一,而儒家民族观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不仅把法家尊君抑臣、维护专制集权的内容保留了下来,而且还将阴阳家学说糅杂进来,神化君主权力,鼓吹德刑相间、德主刑辅的统治之术,从而为汉朝大一统社会的统治制度提供了一套合政治、伦理、哲学和神学为一体的理论依据。在《越世家》中说越人是禹的后代。陆贾一生中曾两度出使南越之地,成功说服南越王赵佗归附汉朝、称臣于汉,在促使民族和解、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中,他成功地实践了儒家以仁为本、怀来万邦的民族观。
时代的重任落在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身上。鉴于当时的民族情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首足呈倒悬之势,故贾谊在对待匈奴问题上主张实行德战,并建议统治者利用三表、五饵①等策略将匈奴纳入汉王朝的统治体系,使之成为唯上之令的臣民,这样才算实现他所谓的华夷一体。
大一统的正式提法最早就见于《公羊传》,《春秋》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对此句的解释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正如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儒学要在这种社会急剧变动的时候成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并取得在其他学说之上的独尊地位,则要建设一个拥有天然合理的终极依据、涵盖一切的理论框架、解释现象的知识系统以及切合当时并可供操作的政治策略在内的庞大体系,以规范和清理世界的秩序,确定与指引历史的路向
毋庸置疑,人们在日常言谈里的确经常诉诸好字表达自己对于某些东西的赞许态度[16]。四、快乐与痛苦 正如情意绵绵、情深意长等中文成语可以表明的那样,在人类心理中,意志和情感总是难分难舍的。
但既然他们在阐发这些立场、试图让其他人理解接受的时候,也曾围绕善恶二字的核心语义做出过说明解释,他们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从元维度的视角给出了它们的哲理界定。本来,按照语义逻辑学的模式,趋恶避善在分析性的意义上就属于不可能:既然趋意味着想要得到,它指向的肯定是可欲之好,不会是可恶之坏。就此而言,抽象性与具体性、共通性与多样性实际上就构成了元与规范性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保持关联的基本因素。二、有益就是好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两千多年前有关善自身与善的东西的著名区分,已经涉及到元与规范性的差异了,因为他的目的正是想借此反驳智者派人人各有自己的善的说法,强调某种共通性的善自身最终决定着人们各有所爱的那些善的东西。
[⑨] 见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267页。不然的话,要是你说的善是指湿淋淋,我说的善是指很明亮,咱俩怎么还有可能在白菜好不好吃或希特勒是不是个恶棍的问题上展开交流讨论呢? 六、元与规范性之别 既然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早已从不同方面指出了善恶概念的上述核心语义,为什么直到今天西方学界在这个问题上还会出现种种混乱呢?除了混淆语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缺少整合等逻辑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往往给这些元价值学的语义添加了这样那样的规范性色彩,把虽然彼此相关、但又内在有别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通性与多样性混为了一谈,结果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扭曲。
[⑩] 密尔(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有鉴于此,我们在界定善恶概念的时候,自然也没有理由像边沁和密尔那样,把快乐与善自身、痛苦与恶自身直接等同起来。
换言之,人们的行为总是以趋善避恶为取向,不会以趋恶避善为取向,因为既没人想得到自己反感的坏东西,也没人想去除自己喜欢的好东西。然而,这种规范性成见的狭隘偏执同样是一目了然的:尽管我理性意欲的东西对我来说肯定是善的,但这难道意味着我非理性意欲的东西对我来说就不是善的么?比如,我纯粹出于本能欲望情感想象甚至潜意识喜欢一道菜或一幅画,难道它们对我来说单单因此就没有资格属于可欲之谓善的范畴了吗? 另一个更有反讽意味的案例则是现代西方学界仅仅在元伦理学这门学科中考察善恶的概念,因为这种做法虽然打着元的旗号,但其中已经以类似的方式流露出道德主义的规范性倾向了:只有伦理领域的好东西才能美其名曰善,而功利领域的好东西却失去了这种高尚的资格。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